透過上述提到的,當使用者持續新增 Apple Music 上面的專輯到自己的音樂資料庫中,最後就會像這則 Facebook 動態提到的一樣,使用者最後會分不清楚到底哪些音樂是 Apple Music 上面的,哪些是自己本來就有的。但是,就算分不清楚也沒關係了,因為這就是 Apple Music 的目的。Apple Music 讓使用者會有以為「這些音樂是自己擁有的」的體驗。
舉例來說,在 Apple Music 裡面如果搜尋「酷玩樂團」,會對應到 Coldplay;搜尋「愛黛兒」會對應到 Adele;搜尋「華麗菲娜」會對應到「Kalafina」搜尋「霜月はるか」會對應到「Haruka Shimotsuki」。相對而言 Spotify 在這部分的在地化名稱就略顯不足,如果使用以上這些關鍵字搜尋,會找不到相關的結果,使得使用者可能要記住正確的全名,或者記住多個不同的歌手別稱,才能確保找到所有的結果。
Apple Music 的在地化名稱並不僅限於一種官方翻譯,有些歌手的在地化名稱可能包含兩三種名稱。例如要搜尋 Elton John ,無論輸入「艾爾頓約翰」、「埃爾頓約翰」或是「艾爾頓強」都可以。想搜尋 Nightwish 則輸入「日暮頌歌」或者「夜願」都可以。這樣一對多的譯名對應,使得使用者不論使用唱片公司官方或者民間的譯名都能搜尋到想要的結果。
沒有搜尋結果時的處理方式
因為版權因素,很多曲目並無法在某些地區播放,台灣的 Apple Music 跟 Spotify 就是典型的兩個例子。由於 Apple Music 背後的資料是建立在 iTunes Store 底下的,Spotify 則是在許多國家都有提供服務,它們兩者因為龐大的跨國曲庫內容,在歌手的類型、其他相似的歌手,以及同類型曲目的清單等內容建立的非常完整。相對於只有提供單一國家服務的串流音樂平台,Apple Music 跟 Spotify 可以在搜尋結果因為版權因素無法顯示時,仍然提供使用者與原本搜尋結果有關的內容,讓使用者可以去探索類似的歌手,進而找到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我想找「Eluveitie」的曲目,但是在台灣的 Apple Music 並沒有提供,不過在搜尋結果中有提供一個「民謠金屬經典」的播放清單,使得我可以去聽其他與 Eluveitie 有類似風格的曲目。
更詳細的搜尋條件
另一方面,有時候符合條件的搜尋結果太多,也會造成使用者的困惑。例如同時在 Spotify 跟 Apple Music 裡面搜尋「Angela」,會發現叫做「Angela」的歌手非常多,這時候支援更詳細的搜尋條件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目標。目前在 Apple Music 裡面,使用者可以針對音樂類型進行更進一步的搜尋,同樣以的「Angela」為例,實際上我想要找的是「Angela Aki」,於是在搜尋框內輸入「Angela Jpop」,就能夠很快地找到想要的結果。
Siri 語音辨識
Apple Music 另一個方便的功能就是支援 Siri 語音辨識功能,在一些不方便用手操作裝置的情況,如行車中,使用 Siri 來控制音樂播放是最方便與安全的方法。而 Siri 語音辨識目前的難點,就在於中英文混雜使用的時候辨識率會大幅下降,然而 Apple Music 對部分歌手做了在地化翻譯名稱後,就可以用中文的語音指令來播放指定的音樂。
Apple Music 的缺點
高度整合帶來的問題
前文提到 Apple Music 與 iTunes 音樂資料庫的高度整合,雖然帶來許多便利性,也讓使用者有了不同的體驗,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由於台灣的 Apple Music 曲庫不足的關係,導致供判讀的線上音樂資料庫與其他地區相比有不小落差,這些錯誤的情況也更常見、更嚴重。包括:原本音樂資料庫的專輯封面被取代、歌手辨識錯誤、同名的歌手的專輯混在一起…等問題。
雖然大部分的錯誤使用者都可以手動修正,但若 Apple Music 主打的就是與個人音樂資料庫整合,就應該讓使用者不必再花額外的時間與功夫來重新整理音樂資料庫。Apple Music 也沒有提供回報機制讓使用者來回報錯誤,使得錯誤的資訊可能在短期內不會被修正。
不一致的本地化程度
Apple Music 本地化的程度非常的不一致,前面提到在搜尋中跟語音辨識中,可以用中文來當關鍵字,然而這僅限於部分歌手與曲目。就以 J-POP 歌曲來說,有些曲目名稱完全翻譯成了中文,有些則是完全以羅馬拼音來顯示,而有些則保持日文原名。另一方面,有些中文歌跟中文歌手卻用英文名稱顯示,造成了如下的笑話。
在 Spotify 上,使用者可以使用他們的 Facebook 帳號來搜尋並追蹤好友。透過好友功能,使用者可以從好友最近所聆聽的歌曲、建立的清單來探索更多曲目。此外,在 Spotify 上,使用者可以分享、訂閱任何人的播放清單。在 Apple Music 上,所有的播放清單都是 Apple Music 提供的,在這方面完全沒有提供社群功能,而 Connect 功能也僅能追蹤歌手,並在歌手發佈的動態下留言,並無法與好友交流。使用者唯一能夠分享的方式是透過第三方社交平台(Twitter、Facebook)來分享內容連結。
Spotify 支援除了各種桌面作業系統、手機平台之外,還有網頁版本以及 PlayStation 4 版本。而目前 Apple Music 只支援 Windows、OS X、iOS 跟 Android 四個主要平台,在平台支援性上略顯不足。此外 Spotify 有提供開發者 API 供使用,因此可以串接更多服務。例如藉由 IFTTT ,使用者可以串接 Hue 燈泡與 Spotify,讓燈泡顯示目前正在播放的專輯封面顏色,或者在播放歌曲的時候自動發送 tweets 到推特上。Apple Music 在這一部分則完全沒有支援任何開放 API 供開發者發揮創意,增加更多應用方式。
沒有歌詞顯示
無論是 Spotify 或者 KKBOX,目前都有提供動態歌詞顯示的功能,在這部分 Apple Music 則完全沒有支援。而 iTunes 本身提供的歌詞功能還停在十幾年前只有支援靜態歌詞的階段,若要使用動態歌詞或者自動抓取歌詞則必須要依賴其他外掛服務。對於想要看到歌詞,或者想要邊聽音樂邊跟著唱的使用者來說不是那麼便利。
小結
雖然前面列出不少 Apple Music 的特點,但不可否認, Apple Music 目前最大的優勢仍然在與 iTunes 音樂資料庫的整合,以及 iCloud 線上音樂庫兩點。而缺陷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問題之外,我認為目前最大不足部分還是在於曲庫的不足,一旦曲庫未來有機會補齊,不但部分搜尋結果、資料庫整合的錯誤會修正,更能真正吸引原本訂閱其他平台方案的用戶來使用。
而對於和我一樣,對 iTunes 有高度黏著性,並且平常就使用 iTunes 來管理所有音樂檔案的使用者來說,我相信 Apple Music 對於 iTunes 的整合性與支援性必定會是這些人的優先考量。若您有管理並同步所有音樂到不同裝置的需求,或許可以來使用看看 Apple Music,相信也會和我一樣擁有滿意的使用體驗。
發表迴響